下载排行
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
叶舒宪;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草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研究
隆金桥;周秀龙;黄阿琨;文章以草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为例,探讨了酸酐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酸酐物质的量比为1∶3,草酸用量为0.5克,反应时间为50 min,反应温度为80℃时,纯化后阿司匹林收率达91.5%,产品纯度好,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论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象征意义
张国荣“酒”是我国古代诗人(词人 )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第一次有意识地赋予“酒”意象独特审美内涵的是魏晋时期的诗人。自此 ,我国古代的“酒诗”便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到了唐宋时期 ,不少诗人 (词人 )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 ,又赋予“酒”意象独特的象征意义 ,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 ,使之在我国古代诗 (词 )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 ,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泰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李碧;饮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了解各国饮食文化差异有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文章从饮食结构、烹饪方式、用餐方式和餐桌礼仪方面,比较分析中泰两国饮食文化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促使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谦让,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发生冲突与障碍。
价值·任务·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邢亮;李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之共同努力。意识的树立,教育要先行。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思政课是落实培根育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大计,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动力。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和一体化建设现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形势紧迫、任务艰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融合契入点,在教材、教师、教学和一体化推进等方面用功着力,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系统融入、质效卓然的实践效果。
解释人类学述评——关于格尔兹的深描观点
徐榕;解释人类学又叫阐释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的概述是格尔兹提出来的。要把握好解释人类学,必须把握好意义的阐释、深描的观点、地方性知识三个关键词。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有两点缺陷:一是对异文化中深潜的象征、联想与意义的探究,通过深描的方法寻找出其自身的涵意;二是虽然打破了传统人类学家在对文化解释中采用的"浅描"方法而提出了"深描"的方法,但不能回答这种解释的内涵所带给人们的意义又是什么?
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周大鸣,秦红增文章分析了研究城市农民工的原因、内容及其局限性 ,回顾和反思了二十年来城市农民工的研究情况。一般说来 ,对农民工群体的学术研究 ,长时间以来显示了人们意识到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 ,以及人们对他们的出于人道主义的关心。然而 ,研究存在局限性 ,缺乏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而且 ,研究结果没能很好地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人类学与国学
徐杰舜;叶舒宪;王铭铭;彭兆荣;徐新建;国学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建立,也使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国学”。国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和平崛起中重建,是人们关注国学的焦点。为此,《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专门组织了由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杰舜教授组织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叶舒宪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郑仁钊博士等。在座谈会上,人类学家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国学与人类学的关系畅谈了自己的看法,颇为别开生面,另有洞天。本刊特全文发表座谈会录音稿全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