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0 | 3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生产生活空间聚落的核心要素,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湖北省来凤县河东村兴安片区作为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传统村落,其建筑展示了独特的空间功能和文化特征。文章从河东村兴安片区建筑空间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将传统村落的建筑遗存、建筑仪式以及建筑营造等所蕴含的建筑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按照建筑空间的功能和结构将其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建筑空间实践中的三种文化特征,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居、特色产业、人居环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提供借鉴。
Abstract:(1)费孝通:《武陵行(下)》,《瞭望周刊》1992年第5期,第12-15页。
(1)黄金:《李绍明先生与武陵民族走廊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第22-26页。
(2)谭萌:《民族走廊上乡村集市的民俗谱系及其生成逻辑——以庆阳坝集市为中心的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第103-11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c/wjk/art/2012/art_17339_209619.html,发布日期:2012年4月23日,引用日期:2024年12月1日。
(4)朱烜伯、喻兴洁、张家其:《乡村振兴视域下欠发达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空间结构探析——以湘西州为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第96-105页。
(5)谭红日、李伯华、陈新新等:《“三轮驱动”视域下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与振兴路径研究——以湖南省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年第2期,第53-64页。
(6)王思雅、孙九霞:《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的国家话语与地方实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24-131页。
(7)贺一松、王小雄、贺雨昕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复兴与重构——基于江西莲花县村落祠堂的调研》,《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年第6期,第822-828页。
(8)刘东峰:《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传统村落内生动力的激活——基于记忆空间设计的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27-134页。
(1)滕建刚主编:《来凤文史——来凤县传统村落概观》,恩施:《来凤文史》编辑委员会,2020年,第126页。
(2)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来凤县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7-369页。
(1)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31-34页。
(2)因重庆市1997年6月18日才正式挂牌成为中央直辖市,设交界碑时重庆市仍属四川省,本文的“三省”以此为据。
(1)方涛:《“两江口事件”与明代永顺、保靖土司管区的变化》,《牡丹》2016年第8期,第174-176页。
(1)全翔、龚志祥:《顺应与制衡:武陵山区民族村落建筑文化中的自然策略——基于来凤县兴安村的田野调查》,《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第44-51页。
(2)区锦联:《生态人类学视域下传统知识的价值研究——基于鄂西来凤县兴安村的田野调查》,《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3页。
(3)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基本信息:
DOI:10.16726/j.cnki.bsxb.2025.03.001
中图分类号:TU982.29;TU-024
引用信息:
[1]全翔,龚志祥.武陵山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功能类型与文化特征——基于来凤县河东村兴安片区的田野调查[J].百色学院学报,2025,38(03):18-25.DOI:10.16726/j.cnki.bsxb.2025.03.001.
基金信息:
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领域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村寨文化特征与重塑研究”(202301); 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实践研究”(GXDJ2023B286);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空间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研究”(2023JG-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