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 0 | 2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闽语、客家话和吴语等南方方言中的“口水”一词所含语素调查材料习惯写成“澜”,本字不明。文章结合历史文献、古文字学和上古音构拟,论证其本字即“涎”,是上古遗留层次,并指出北部官话中的“哈喇(拉)”,其本字就是“口涎”,与南方方言“澜”同源。
Abstract:(1)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https://www.zhongguoyuyan.cn/index。本文的方言材料皆取自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特此致谢。也要向提供二次文献服务的古音小镜站主顾国林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1)[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80页。
(2)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87页。
(3)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88页。
(4)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第二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44页。
(5)张政烺:《殷墟甲骨文“羡”字说》,载《张政烺文集·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6页。
(6)张政烺:《殷墟甲骨文“羡”字说》,载《张政烺文集·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5页。
(1)[唐]释元应:《一切经音义》(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73页。
(2)张政烺:《殷墟甲骨文“羡”字说》,载《张政烺文集·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4页。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2页。
(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75-1676页。
(5)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03页。
(6)王子今著,李学勤主编:《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6页、第441页。
(7)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2页。
(8)[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第212页。
(9)[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14页。
(10)[唐]释元应:《一切经音义》(第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74页。
1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14页。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页。
(2)梅祖麟:《古代楚方言中“夕()”字的词义和语源》,《方言》1981年第3期,第215-218页。
(3)[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41页。
(4)[宋]邱雍、陈彭年:《宋本广韵》,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第35页。
(5)[汉]司马迁,[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二十四史点校本修订本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第2953页。
(6)很多方言中表示排泄的“拉”和“东西落下了”的“拉(落)”本字也是“遗”。
(1)梅祖麟:《方言本字研究的两种方法》,载《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第1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2)潘悟云:《方言考本字“觅轨法”》,《方言》2015年第4期,第289-294页。
(3)潘悟云:《再论方言考本字“觅轨法”--以现代韵母为u的滞后层为例》,《说文研究》2016年第4期,第9-11页。
基本信息:
DOI:10.16726/j.cnki.bsxb.2025.03.003
中图分类号:H17
引用信息:
[1]刘泽民.闽吴客方言及北部官话“口水”本字考[J].百色学院学报,2025,38(03):33-43.DOI:10.16726/j.cnki.bsxb.2025.03.003.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楚语与中国南方语言格局形成之关系研究”(23&ZD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