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2, v.38 1-8
乡风文明建构:以天柱县潘寨的“讨老人米”为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以来湘黔桂边区民族民间戏剧文化交融历程研究”(22BMZ060); 2023年度吉首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清水江流域民族村寨丧葬习俗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GY2023022)
邮箱(Email):
DOI: 10.16726/j.cnki.bsxb.2025.02.001
摘要:

清水江流域有这样一种丧葬习俗:若有老人去世,那么上一孝家就替当事孝家去寨中的每家每户讨一斤米,当地称这种习俗为“讨老人米”。该习俗产生于拟血缘关系的文化基础之上。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物质载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一斤米”转变至“三块钱”,但至今该习俗仍在被践行着。田野调查与分析表明,“讨老人米”作为一种文化策略,不仅促使传统村落的民众聚力完成了孝家的“大事”,还能化解村落中的各种矛盾,恢复人际关系,重塑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持村落社会的团结与和谐。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陈华文:《丧葬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2)唐胡浩、赵金宝:《重塑村落共同体:乡村治理视角下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基于席赵村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21-33页。

(3)吴正彪、班由科:《仪式、神话与社会记忆——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关口寨苗族丧葬文化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第48-52页。

(1)罗康隆、吴寒婵:《清水江下游的家族“结盟”与地方社会建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118-119页。

(1)关于“讨老人米”习俗的形成和“老人协会”的成立有这样的渊源:旧时潘寨有一位老人去世,因家里钱粮困难,无法安排老人下葬,全家人都处于万分悲痛的状态。于是潘寨的民众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带动下,每家每户给死者家中捐送大米三至五碗,这样助人为乐的举动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困难,“老人会”随之成立。

(2)罗安教:《乡村日志(二〇〇六年正月四月册)》2月11日。

(3)报道人:罗安J,83岁,苗族,退休教师,前老人协会成员。资料整理时间:2023年7月20日。

(4)贺紫瑶:《地域性特色街区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21年,第4-5页。

(1)王秀、罗康智:《侗族社区资源传统利用方式分析——以湖南通道阳烂村为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7-52页。

(2)若是小孩出生后体质弱、经常在夜里哭,或者是容易生病,孩子的父母就会考虑为孩子找一个干爹或干妈,这个拜认干爹或干妈的日子需要认真挑选,不可随意挑选一个日子。

(3)黄彩文、杨文顺:《布朗族拜认干亲习俗与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学术探索》2007年第2期,第108-112页。

(4)简美玲:《贵州东部高地苗族的情感与婚姻》,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0-148页。

(1)民族生境是人类社会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中介形式,人类总是在不同的民族生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延续。

(2)报道人:罗康P,75岁,苗族,农民。资料整理时间:2023年7月5日。

(3)图片来源:笔者拍摄,拍摄时间:2023年7月12日。

(1)受访人:蒋茂R,51岁,苗族,农民。资料整理时间:2023年7月20日。

(1)受访人:罗康J,72岁,苗族,前村支书,前民众协会成员。资料整理时间:2023年7月22日。

(2)蒋运昌:《乡村日记(8—9册)》5月15日。

(3)蒋运昌:《乡村日记(8—9册)》2月7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7日,访问日期:2024年7月2日。

(1)唐兴军、李定国:《文化嵌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求实》2019年第2期,第86-89、112页。

基本信息:

DOI:10.16726/j.cnki.bsxb.2025.02.001

中图分类号:D422.62;C912.82;K892.22

引用信息:

[1]罗康隆,马巧.乡风文明建构:以天柱县潘寨的“讨老人米”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25,38(02):1-8.DOI:10.16726/j.cnki.bsxb.2025.02.001.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以来湘黔桂边区民族民间戏剧文化交融历程研究”(22BMZ060); 2023年度吉首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清水江流域民族村寨丧葬习俗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GY2023022)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