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4 | 88 | 8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文章分析了研究城市农民工的原因、内容及其局限性 ,回顾和反思了二十年来城市农民工的研究情况。一般说来 ,对农民工群体的学术研究 ,长时间以来显示了人们意识到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 ,以及人们对他们的出于人道主义的关心。然而 ,研究存在局限性 ,缺乏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而且 ,研究结果没能很好地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Abstract:The essay reviews the studies on farmer workers in cit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y examining causes of the studies, their contents and weakness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academic studies on the group of farmer workers, showing the problem awareness and humane concerns, have last for a long time and lots of disciplines have been involved. However, there are some weaknesses in them, such as lack of multi-discipline, multi-perspective comprehensive studies, and emic approach as well. Also,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m cannot be sufficiently applied into practice.
[1]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3).
[2]本刊评论员.“民工潮”,一个跨世纪的难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4,(4).
[3]本刊记者.农民工子弟学校聚焦[J].记者观察,2002,(9).
[4]蔡恩泽.城市农民工婚恋变奏曲[J].华人时刊,2002,(11).
[5]蔡志海.制度变迁中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及其未来的命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6]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J].社会学研究,2003,(3).
[7]陈美球.农民工社保时机成熟了吗[J].中国改革,2002,(7).
[8]陈月.“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9]慈勤英,杨慧.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对策[J].西北人口,2003,(1).
[10]崔红志.对把进城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3,(3).
[11]崔雪松.探析“民工潮”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J].经济师,2003,(5).
[12]邓可祝,范圣兵.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之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13]冯桂林,朱玲怡.武汉市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1996,(3).
[14]冯桂林,李林.我国当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J].江汉论坛,1997,(4).
[15]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6]甘满堂.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浅析[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8)
[17]郭薇,董青.90例农民工截瘫痪者致残的原因与对策[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7,(2).
[18]郭彩琴.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现状透视[J].学海,2001,(5).
[19]郭正林,周大鸣.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20]何频.近两学术界关于“民工潮”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1997,(3).
[21]胡书芝,罗忆源.社会失范城市农民工的游民化倾向———武汉市农民工游民化问题调查[J].城市问题,2001,(2).
[22]黄平主编.寻求生存———当代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23]黄瑞芹.农民工进城就业歧视政策的外部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
[24]黄瑞芹,张广科.农民工进城就业歧视政策的经济学评价[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25]姜作培,管怀鎏.正确认识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1998,(2).
[26]黄余国.关于回流农民工问题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9,(4).
[27]胡永利.对“城市农民工”宜实行社区化管理[J].城市问题,2001,(4).
[28]贾春华.农民工闫某工伤争议案该如何处理?[J].中国劳动,2001,(7).
[29]江立华.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30]蒋晓红,卞红霞,刘霞.农民工铅中毒分析(附4例报道)[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8,(2).
[31]孔维军.论农村流动人口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1).
[32]李良进,风笑天.试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J].岭南学刊,2003,(1).
[33]李淋,冯桂林.试析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宜昌市农民工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1996,(3).
[34]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5,(4).
[35]李强.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J].浙江学刊,1996,(1).
[36]李强.我国城市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3).
[37]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3).
[38]李强.中国城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研究[J].学海,2001,(1).
[39]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4).
[40]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
[41]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42]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J].社会学研究,2002,(6).
[43]李强.关注转型时期的农民工问题(之三)户籍分层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44]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的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45]李文安.建立农民工与城镇下岗职工统一的劳动力市场[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9).
[46]梁海山.农民就业问题刍议[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47]刘家鑫.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初探[J].长江论坛,2002,(4).
[48]刘精明.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6).
[49]刘荣芳等.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J].建筑安全,1997,(4).
[50]刘玉辉,李多全.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5).
[51]罗惠缙.“城市边缘人”的逃避与对抗———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文化解读[J].民族论坛,2003,(4).
[52]马德峰,雷洪.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浙江学刊,2000,(5).
[53]马用浩.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2,(11).
[54]牟君发.城市流动农民工社会角色变迁与违法犯罪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8,(4).
[55]聂爱霞.对城市边缘人的思考[J].计划与市场,2002,(8).
[5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课题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J].社会学研究,1997,(1).
[57]“农民流动与乡村发展”课题组.农民工回流与乡村发展———对山东省恒台县10村737名回乡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
[58]秦义宝.做好农民工的安全工作促进煤矿安全生产[J].煤矿安全,1999,(3).
[59]孙建中,李曼琴,吴兰兰.安徽民工心理卫生调查[J].心理学杂志,1999,(1).
[60]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4).
[61]石玉顶.再就业不能拒绝农民工[J].中国改革,1998,(7).
[62]石玉顶.城乡分离的歧视就业政策评价[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4).
[63]邵静野.当前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5).
[64]谭建光.历史性的嬗变农民,农民工,现代职员———珠江三角洲农民角色的双重转化分析[J].广东青干部学院学报,1996,(2).
[65]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S1).
[66]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J].社会学研究,2000,(4).
[67]田凯.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J].人口学刊,1996,(4).
[68]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
[69]陶兴林.认识农民工的思想特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2).
[70]“外来农民工”课题组.珠江三角洲外来民工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1995,(4).
[7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72]王东,秦伟.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成都市在城农民工分层比较[J].人口研究,2002,(5).
[73]王海堤,汪玉亭,魏建斌.“盲流”犯罪调查———关于厦门市杏林台商投资区处来农民工犯罪典型调查[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74]王华锋.矿山农民工的安全管理[J].劳动安全与管理,2000,(1).
[75]王平.法律是否保护农民的社会保险统筹权利?京郊36名农民工状告农场一案引出的话题[J].中国律师,1999,(2).
[76]王少阶,蔡玲.关于尽快建立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建议[J].经济界,2003,(3).
[77]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
[78]吴权.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双向作用与分类管理[J].现代经济探讨,1996,(8).
[79]徐林清.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J].岭南学刊,2002,(3).
[80]徐林清.农民工模式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的自我强化机制[J].韶关学院学报,2002,(4).
[81]徐艳.关于城市边缘人现代性的探讨———对武汉市26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J].青研究,2001,(11).
[81]徐增阳,黄辉祥.村委会选举农民工的参与现状与原因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3,(1).
[83]徐增阳,黄辉祥.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2,(6).
[84]薛昭.农民工的权益谁来保护?———由农民工队伍基本状况调查引发的一些思考[J].中国劳动,1998,(10).
[85]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J].天府新论,2003,(2).
[86]杨宏山.珠江三角洲“民工潮”的调查与分析[J].人口研究,1995,(2).
[87]杨维松.农民工能享受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吗?[J].劳动保护,2002,(10).
[88]杨学谦.水电施工企业民工安全管理问题初探[J].水利电力劳动保护,1999,(4).
[89]阎启义,隋海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刻不容缓[J].党政干部学刊,2002,(7).
[90]殷一兵.当代中国进城农民罪案高发原因探析[J].江海学刊,1998,(3).
[91]殷晓清.农民工一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后果[J].成人教育,2002,(Z1)
[92]殷晓清.农民工就业模式对就业迁移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1,(3).
[93]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3,(1).
[94]赵小仕,杜明霞.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2,(9).
[95]张敦福.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地位[J].青年研究,2000,(9).
[96]张敦福.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J].人口研究,1998,(2).
[97]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98]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99]郑志中.必须加强对农民工安全生产的管理[J].林业劳动安全,1997,(1).
[100]邹慧夫.刍议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J].建筑安全,1995,(5).
[101]周大鸣.珠江三角洲人口移动[J].社会科学战线,1990,(4).
[102]周大鸣.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2,(5).
[103]周大鸣.广州外来“散工”调查与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4).
[104]周大鸣.制约珠江三角洲未来发展的问题之一———封闭[J].珠江三角洲经济,1995,(4).
[105]周大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类学研究———以三个村落为例[A].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06]周大鸣,郭正林著.中国乡村都市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07]周大鸣编著.现代都市人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108]周大鸣.凤凰村人口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1).
[109]周大鸣.从农民工眼中看农民工和适应过程[A].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110]周大鸣.雇佣廉价外来劳工与“原始积累”———珠江三角洲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11]周大鸣.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比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4).
[112]周大鸣.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13]周大鸣.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1,(4).
[114]周大平.接纳农民工子女城市“普九”的大趋势[J].河南教育,2003,(1).
[115]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1998,(5).
[116]周运清,王培刚.农民工进城方式选择及职业流动特点研究[J].青年研究,2002,(9).
[117]周庆华.农民工在城市内交往局限性探析[J].城市问题,1996,(4).
[118]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
[119]朱力.群体性的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J].江海学刊,2001,(6).
[1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经济学家论坛.解决大城市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1997,(2
基本信息:
DOI:10.16726/j.cnki.bsxb.2004.04.001
中图分类号:C913.9
引用信息:
[1]周大鸣,秦红增.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04):1-9.DOI:10.16726/j.cnki.bsxb.2004.04.001.
基金信息: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立项资助研究项目 ( 2 0 0 2 )“永恒的钟摆 :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