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 0 | 2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声音景观理论指出,声音是人类感知和理解环境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声音景观理论为视角,探析广西牛娘戏的声音景观建构。研究发现,牛娘戏起源于民间信仰,其声音景观从庙宇神坛的神圣祭祀到乡镇会堂及流动戏台的世俗生活,经历了从仪式到世俗的过渡与演变。通过分析牛娘戏中的基调音、信号音及标志音,揭示声音在牛娘戏文化传承与社会认同方面的关键作用。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牛娘戏,其声音景观的建构不仅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增强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bstract:(1)转引自王敦:《声音的风景:国外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第77-81页。
(2)转引自齐琨:《“声音建造-听觉感受”双向研究模式》,《音乐研究》2020年第6期,第41-54页。
(3)韩杰、王妍妍:《声音景观研究综述》,《美与时代(上)》2014年第5期,第57-59页。
(4)[法]阿兰·科尔班:《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王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王敦:《听觉的文化意义解读:过去和现在》,《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5期,第41-44页。
(1)张超:《从“声音观”到“声景观”:电视城市形象广告声音创作路径研究》,《编辑之友》2022年第5期,第60-64页。
(2)[美]艾米莉·汤普森:《现代性的声景:声音、现代性和历史》,陈荣钢译,《艺术管理(中英文)》2023年第1期,第25-32页。
(3)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3期,第24-41页。
(4)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83-88页。
(5)杜安、史若楠:《“斗牛才罢启歌场”--侗族斗牛民俗中的声音景观》,《民族文学研究》2023年第6期,第89-102页。
(6)中国戏曲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第89页。
(7)林汝德:《论牛娘戏的源流沿革、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北京:北京社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第2页。
(1)根据岑溪市人民政府官网“岑溪概况”中的“历史变革”记载,1995年12月岑溪撤县设市。详见岑溪市人民政府官网“岑溪概况”,http://www.cenxi.gov.cn/mlcx/cxgk/lsyg/t5270119.shtml。
(2)林汝德:《牛娘戏大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52页。
(3)岑溪市志编纂委员会:《岑溪市志》,北京:方志杂志社,2022年,第934页。
(1)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3期,第24-41页。
(1)黄嘉清:《论广西牛娘剧的艺术特色》,《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第30-33页。
(2)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83-88页。
(1)林汝德:《牛娘戏大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21页。
基本信息:
DOI:10.16726/j.cnki.bsxb.2025.03.007
中图分类号:J825;J617.5
引用信息:
[1]梁芷茵.广西牛娘戏的声音景观建构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25,38(03):26-32.DOI:10.16726/j.cnki.bsxb.2025.03.007.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