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 0 | 4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三月三”是广西等南方地区的特色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壮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底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空间。近四十年来,有关“广西三月三”的研究呈现关注其起源、属性及变迁,文化要素及资源转化,文化功能与价值,传承、创新与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基本态势,以及研究焦点由本体溯源转向活化利用、研究范式由事象描摹转向语境分析、研究视阈由单维剖析转向多维探究等特点。基于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社会语境,未来理应从整体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等层面加快构建具备实践意义的系统性理论,助力壮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行稳致远。
Abstract:(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9页。
(2)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1版。
(1)韦润物:《南方少数民族“三月三”与古代中原上巳节习俗关系探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第64-70页。
(2)覃妩周:《汉族上巳节对南方少数民族“三月三”的影响研究》,《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69-73页。
(3)张丑平:《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年,第73页。
(4)翁敏华:《三月三上巳节失落之谜初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7-34页。
(5)杨燕飞:《从民间传说探寻壮族三月三源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23-28页。
(6)张铭远:《壮族歌圩的社会基础及观念基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第25-32页。
(7)成林:《“三月三”溯源》,《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第35-37页。
(8)覃桂清:《“三月三”源流考》,《民族艺术》1994年第1期,第59-69页。
(9)李桐:《广西壮侗民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第117-128页。
(10)黄润柏:《壮族歌节“三月三”的属性问题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第35-40页。
(1)雷达:《“三月三”与“刘三姐”——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第3期,第29-39页。
(2)黄文富:《壮族歌圩狂欢化民俗内质考察》,《歌海》2013年第6期,第76-78页。
(3)李莉森:《壮族三月三礼仪——以广西大新县祭祖仪式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7期,第80-83页。
(4)覃肖华:《广西壮族与越南岱、侬族三月三扫墓节习俗比较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21期,第95-96页。
(5)李振鹏:《壮族“三月三”的传承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23年,第27页。
(6)许晓明:《从族群标识到文化共享——20世纪80年代以来壮族三月三的变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第8-12页。
(7)王玥、龚丽娟:《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当代实践及交融范式发展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5期,第148-156页。
(8)廖丙光:《大传统与小传统:城市节庆活动对在地性文化的重构——以“三月三”歌节为例》,《今古文创》2021年第5期,第64-66页。
(9)王秀文:《中日三月三节俗比较分析》,《日本研究》1999年第3期,第92-96页。
(10)赵蕤:《三月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日本传统节日的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14年第2期,第145-149页。
11韦苏文、刘芬芬:《壮族三月三》,桂林:漓江出版社,2018年。
12安彦伟、尹继林:《广西世居民族“三月三”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7期,第138-141页。
(1)黎晓春、陆元兆、张义斌:《广西壮族农村节庆体育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5期,第22-24页。
(2)刘朝猛:《民俗体育的社会功能——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的田野调查》,《体育科技》2013年第2期,第8-10+13页。
(3)凌齐:《武鸣三月三歌圩的体育价值》,《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第5期,第100-103页。
(4)刘卫国、付健、吴晓山等:《民族体育文化在广西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体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38-41页。
(5)黎珍:《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保护与发展探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4期,第129-133页。
(6)冉红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民间传承问题研究——以广西“刘三姐”山歌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第106-111页。
(7)吴国阳、吴德群:《面向现代的多维融合:壮族传统山歌的创造性转化探究》,《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第139-144页。
(8)罗彩娟:《文化表达与族群认同:以武鸣壮族龙母文化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第100-107页。
(9)黄晨:《祭礼之食:壮族花米饭的文化史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年,第6页。
(10)张琳秋:《壮族“花米饭”的文化内涵及品牌构建探索》,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8年,第1页。
11毛娜、罗梦贤、张晓帆等:《“壮族三月三”民族衍生品设计研发策略研究》,《艺术品鉴》2021年第26期,第72-73页。
12张民琰:《创新视域下壮族“三月三”文化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视觉转化与应用研究》,《西部皮革》2023年第3期,第117-119页。
13李佩娟:《壮族形象在“三月三”文化活动中的角色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2017年,第1页。
14王美华:《壮族三月三文化元素在绘画中的视觉呈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2020年,第1页。
15黄润柏:《壮族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研究——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第122-130页。
16王云芳、黎橙橙:《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功能变迁的思考——以广西武鸣壮族歌圩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第68-73页。
17王丹:《“壮族三月三”当代民俗文化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第41页。
(1)农淑英:《治理视域中传统节俗的社会功能探析——以桂西南壮族乡村“三月三”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第108-112页。
(2)杨军:《壮族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究》,《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第137-140页。
(3)高楠:《“三月三”节日习俗对壮族学生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基于南宁市武鸣区壮族“三月三”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年。
(4)祁永超:《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97-104页。
(5)颜文梅:《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的德育价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第23-27页。
(6)卢纯:《2018年“壮族三月三”与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民族艺术》2018年第5期,第165-168页。
(7)田敏、陈文元:《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24-30页。
(8)方素梅:《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第1-10页。
(9)蒙晓霜:《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析》,《歌海》2023年第4期,第136-141页。
(10)陈丹:《“壮族三月三”的育人意蕴与创新路向》,《广西民族研究》2024年第1期,第114-121页。
11周艳:《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2010年,第59页。
12李易霖:《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壮族旅游符号的建构研究》,《西部旅游》2024年第3期,第104-106页。
13章超、陈昌凤:《西部都市报微博的传播角色转变——以新浪微博“壮族三月三放假消息”传播为例》,《新闻战线》2015年第1期,第112-113页。
14黄建福:《广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三月三”报道分析》,《青年记者》2018年第29期,第77-78页。
15崔晓童:《基于交互理念下广西“三月三”民族节日自媒体平台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2021年。
16杨凯乘:《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年。
17周苇晴:《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品牌传播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年。
18奚尧:《民俗传播视角下壮族传统节日集体记忆的建构——以“三月三”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年。
(1)李晓源:《刘三姐文化的当代表达——基于互联网的语料库词汇数据分析》,《民族艺术》2021年第6期,第56-67页。
(2)杨润春、毕燕、卢远等:《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发展对策——以武鸣“三月三”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12-117页。
(3)王方捷:《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的变迁与重构——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6年,第1页。
(4)安启霖:《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年,第1页。
(5)吴德群:《多元整合与再阐释: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为个案》,《河池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第26-30页。
(6)黎春红、黄敏如:《当地居民对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感知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6期,第1-5页。
(7)任旭彬:《“壮族三月三”提升为现代国际节庆的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年第2期,第48-50页。
(8)李智丽:《论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认同与民族节庆旅游开发》,《歌海》2019年第2期,第107-110页。
(9)王中可:《民族节庆旅游资源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壮族三月三”为例》,《商业经济》2019年第6期,第67-68页。
(10)张利群:《壮族“三月三”歌节的文化定位及其文化意义》,《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2年,第149-159页。
11操朝阳:《作为媒介景观的民族文化——基于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思考》,《科技传播》2023年第4期,第104-107页。
11李振鹏:《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功能、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第80-89页。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2]4号),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1577,发布日期:2012年7月15日,访问日期:2024年10月1日。
(2)劳国炜、周子平:《武鸣“三月三”歌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旅游论坛》2018年第2期,第112-119页。
(3)付亚芹:《社交商务对消费者节日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壮族三月三”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20年,第2页。
(4)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民俗研究》2022年第3期,第144-156页。
(1)李振鹏、谈津维:《民族传统节日创新转化的实践模式、现实问题与优化策略:以壮族“三月三”为观察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第78-88页。
(2)陈立鹏、禄嫦:《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广西“三月三”为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第102-108页。
(3)李振鹏:《民族传统节日系统性保护的核心范畴与推进路向》,载王加华主编:《节日研究》第23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24年,第30页。
(4)彭兆荣:《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第92-95页。
(1)吕红艳:《客家节俗与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之比较研究——以桂东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节日为例》,《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4期,第69-71页。
(1)徐赣丽:《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第29-38页。
(2)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民俗研究》2022年第1期,第21-32页。
基本信息:
DOI:10.16726/j.cnki.bsxb.2025.03.004
中图分类号:K892.11;G127
引用信息:
[1]李振鹏,姜新琪.近四十年“广西三月三”研究的态势、转向和展望[J].百色学院学报,2025,38(03):8-17.DOI:10.16726/j.cnki.bsxb.2025.03.004.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