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广西等南方地区的特色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壮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底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空间。近四十年来,有关“广西三月三”的研究呈现关注其起源、属性及变迁,文化要素及资源转化,文化功能与价值,传承、创新与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基本态势,以及研究焦点由本体溯源转向活化利用、研究范式由事象描摹转向语境分析、研究视阈由单维剖析转向多维探究等特点。基于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社会语境,未来理应从整体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等层面加快构建具备实践意义的系统性理论,助力壮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行稳致远。
为探讨课程思政感知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构建了课程思政感知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模型,检验了教学质量感知和课程思政效果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课程思政感知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直接提升作用不显著;教学质量感知和课程思政效果不仅各自在课程思政感知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发挥独立中介作用,还通过链式中介机制形成递进式影响路径。这一发现揭示了教育过程中复杂的内在机制和多重中介效应,表明课程思政感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非线性的、直接的,而是通过多个层级的认知与感知作用来实现。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阐释了课程思政感知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旨在为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研究提供新视角与理论支撑,同时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方位知觉和空间定向是语言空间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律宾语介词sa和nasa的空间方位认知因人的空间定向、人体与客体物体的视角差异而不同。文章以《菲律宾语-英语词典》和《菲律宾语词典》的释义为参考,以空间方位认知视角讨论和分析sa和nasa的空间方位语义,发现sa在空间方位语义上分为五类:方位词、表位置、表归属或受益、表来源地、表时间;nasa在空间方位语义上分为两类:表位置、表存在。sa和nasa常被认为是同形字,但在认知语义上存在不同之处。在空间域上,二者的归属感、突显路径、位置表达不同;在非空间域上,二者的时间搭配、动作焦点不同。
云南富宁县者桑乡那马村弄毫小组使用的壮语,又称thia:n33pa:u45“天保”,由近代从广西迁移来的壮族人带来,与周边壮语北部方言桂边土语有较大差异,形成了德靖土语方言岛。整理其音系发现,该壮语声调变异情况与李方桂先生1935年记录的“天保”、张均如先生记录的德保壮语不尽相同。云南弄毫壮语天保话调类发生了合并,首先是B1与B2合并,其次是D1L与D2L合并。结合前人研究,可以发现壮语德靖土语天保话声调变异情况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
乡村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有效的治理模式和路径,这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在乡村治理中有凝聚民族精神、化解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但民族传统体育在乡村治理中的成效取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现实需求。因此,要发挥其治理价值,必须精准对接各阶段的政策支持和制度配套措施,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村落自治组织,培育文化自觉和认同感,注重扩展和推广典型案例,激发情感共鸣,形成广泛的乡村共识。
作为刚刚问世的契约文书集成,《南岭文书》为学界提供了一份丰富的民间文献资料。这套文书集成收录的文书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既保存了民族文化又可嘉惠学林,客观呈现了明清以来南岭民族走廊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变迁面貌,揭示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历史实情,为当代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声音景观理论指出,声音是人类感知和理解环境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声音景观理论为视角,探析广西牛娘戏的声音景观建构。研究发现,牛娘戏起源于民间信仰,其声音景观从庙宇神坛的神圣祭祀到乡镇会堂及流动戏台的世俗生活,经历了从仪式到世俗的过渡与演变。通过分析牛娘戏中的基调音、信号音及标志音,揭示声音在牛娘戏文化传承与社会认同方面的关键作用。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牛娘戏,其声音景观的建构不仅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增强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前线上华文教学在师生互动方面存在效率不高、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制约了学生的语言习得效果与课堂参与质量。为探究科学评估与优化线上华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方法,提升线上华文教学效果与学生互动体验,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i FIAS作为研究工具,对3个低年级优秀线上华文课例中的937个师生互动行为进行记录和编码。研究发现,i FIAS能够有效评估线上华文课堂的师生互动质量,为线上华文教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优秀的华文课堂在互动方面往往具有师生语言比例合理、教学风格积极、情感氛围融洽、师生问答有效和动态变化明显等特征。研究针对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教师发言比例过高、忽视情感交流、学生技术操作较少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能够为优化线上华文课堂的师生互动提供实证依据与操作路径,推动华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发展。
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生产生活空间聚落的核心要素,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湖北省来凤县河东村兴安片区作为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传统村落,其建筑展示了独特的空间功能和文化特征。文章从河东村兴安片区建筑空间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将传统村落的建筑遗存、建筑仪式以及建筑营造等所蕴含的建筑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按照建筑空间的功能和结构将其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建筑空间实践中的三种文化特征,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居、特色产业、人居环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提供借鉴。
<正>一、征稿栏目文学人类学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文学艺术研究等。二、来稿须知1.基本要求: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正确,观点明确、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论证合理、语言通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8000~15000字为宜。作者须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严禁抄袭、剽窃、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